广州LED、国际会展、文化创意渐成“金字招牌”
摘要: 意义深远的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于日前闭幕,省委书记汪洋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广东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其中“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我们指明了将来发展方向
TIT国际时尚周,来自世界各地的时装设计师在广州展示自己的才华。黄集昊 摄
■开篇语
意义深远的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于日前闭幕,省委书记汪洋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广东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其中“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我们指明了将来发展方向。
《珠三角规划纲要》自2008年底实施以来,广州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全省首善之区、绿色宜居城市道路上快马加鞭,城市功能、市容环境、人居质量全面改善。为了梳理成绩,总结经验,为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集思广益,《广州观察》从今天开始推出广州转型升级系列报道,以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观念转型等为主题,进行全局性分析,今天推出经济转型篇,敬请垂注。
今年以来,无论是漫步在广州大道还是滨江东路,广州市民惊喜地发现,散发着黄色光芒的白炽路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五光十色”一整排LED路灯,将路面照耀得格外清晰靓丽。
随着LED在城市生活中渐成主流,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照明展,广州国际照明展负责人沈宁表示,广州不仅在珠三角率行实现了新光源的广泛使用,而且广州光谷汇聚了LED及照明行业上下游的供需,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权威价格信息。诞生于广州光谷的“广州价格”将成为分析及决定市场走势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在新能源产业强势崛起的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和会展业也成为广州转型升级后经济发展的亮点。文化创意,去年一年为广州经济带来上百亿元的增加值。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广州正成为全国著名的总部基地。不久前,星河湾集团总部、广州报业文化中心、广东中烟总部等12个大型项目落户海珠,涉及投资超579.5亿人民币。
越秀区一栋总部大厦的税收已超过辖区内371个专业市场的税收总和,而类似获得总部基地称号的大厦在越秀有6栋。去年仅这6栋总部大厦为该区创税量就占全区总税收的5.3%。
“光谷”发力 突破LED行业瓶颈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今年以来异常热闹。这里的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里,飞利浦、欧司朗、真明丽、清华同方、霍尼韦尔朗能、勤上光电等著名照明企业相继入驻,每天报出的LED及照明行业交易价格尤为吸引人们眼球,并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权威价格信息。
有专家认为,随着广州光谷的建立,诞生于广州光谷的这一广州价格将成为分析及决定新光源市场走势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广州新光源产业也成为珠三角的龙头。
广州光谷是广州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的一个缩影。2011年11月17日,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下称展贸城)一期———广州光谷正式开业,一个总面积为26万平方米、永不落幕的国际照明展示交易会向世界打开了迎客之门,不仅为广州LED产业发展搭起了新的平台,也使广州整个LED行业迅速发展。
根据规划,“广州光谷”将发展成世界级的LED展贸平台——汇聚LED及照明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集产品设计、展示、采购、检测、物流、电子商务、产业信息、形象推广、行业交流、金融支持和政务支持等多功能于一体,覆盖全球的新型专业国际展贸大平台,可媲美北京中关村和美国硅谷。
“广州光谷正式开业不仅对广州新能源产业意义重大,而且开创了全国LED产业品牌集聚的先河”,广州国际照明展负责人沈宁说。
据介绍,LED(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行业已经列入国家及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潜力无限。但中国LED行业的现状是行业规模虽大却分散,而且在产品应用及市场推广方面缺乏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多功能及大型的展贸平台,这是制约中国LED行业发展的“瓶颈”。
沈宁认为,在LED行业领域广州走在了全国前列,随着广州光谷的建成,这种瓶颈得以打破。
他说,囊括全国甚至全球LED及照明行业龙头企业,使广州光谷从一开始就高起点介入,加上高标准规划及建设,高端品牌的形象已然初露峥嵘,并创立了集品牌聚集、现代交易、全产业链服务、采购联盟四大平台于一体的全新商业模式。
据统计,2011年广东LED产业实现产值1600亿元,同比将再实现翻番,而到“十二五”期末,这一数字将达到1万亿元左右。广东LED企业近3000家,产业规模约占全国的70%,产值和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
但是,与众多其他行业一样,广东乃至全国的LED行业也面临着几大难题,其中之一就是行业规模虽大但不强,企业家数多但行业集中度不高。
因此,如何在中国形成一个品牌集中的LED行业军团及打造一个LED品牌基地,以此作为该行业的脊梁并引领中国LED行业的发展,就成为一个现实且紧迫的问题。
“广州光谷起到了打造LED品牌基地的作用”,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兼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荣新表示。
据了解,目前国内LED行业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广州光谷除引入权威专业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检测和认证之外,还积极参与建立完善LED市场的标准工作,包括与日本的有关机构进行密切磋商,并引入日本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成为该行业标准。
在此基础上,广州光谷不遗余力引进中国LED照明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世界知名品牌进驻。目前此举已收获颇丰,世界光电照明品牌汇聚已成广州光谷的一大亮点。目前,包括飞利浦、欧司朗、真明丽、清华同方、霍尼韦尔朗能、勤上光电、史福特、美的照明、珠江灯光、锐光照明、广日电气、杰威迅、中龙交通、福日电子、超越光电和光为照明等在内的行业龙头与品牌商户已经签约进驻,更有全球LED产业技术最为先进的日本LED企业,也都与广州光谷表达出浓厚的合作意向。
借力会展 聚集高端服务业
如果说广州光谷这个国际展贸平台让广州LED产业迅速升级成为广东的龙头产业,那么广州市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借力会展,聚集高端服务业,也让广州经济如虎添翼。
有人说,中国会展看广州,广州会展看海珠。会展业的发展,使海珠区获得了“中国会展名区”称号。
据介绍,琶洲目前已成为广州会展经济的主要载体。自从2002年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海珠区逐渐成为广州市会展经济无可辩驳的中心。近几年来,以会展中心为核心,香格里拉、威斯汀、朗豪、洲际等国际品牌酒店相继落户琶洲,形成了“众星拱月”之势。目前,琶洲举办的各类展会及展览面积占全市九成,成为华南地区会展商务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区域。即使在欧美债务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广州会展业逆风高飞,据了解,今年1—4月琶洲地区共举办各类展会87场,展览面积350.4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45.4%、34.7%。其中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国际大型展览会,琶洲地区共举办了5场,约占全国总数的1/4。
据了解,琶洲会展中心及其周边的会展商圈,目前成为广东乃至中国会展的一块“金字招牌”。海珠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5年成功的关键,就是如何进一步擦亮这块“金字招牌”,推动琶洲从“会展中心”向国际会展区转变。进而依托会展业、吸引企业总部,打造“高端服务业聚集区”。这需要琶洲会展经济从规模、质量到业态乃至规划理念都有所提升。
海珠区也以琶洲为核心,规划建设“国际展都”,将进一步吸引会展业、商贸服务、总部经济等高端要素集聚,在广州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战略中发挥门户作用。
名企扎堆 总部经济跻身第一梯队
会展业的蓬勃发展,让海珠的老工业基地面貌彻底改观。海珠区还建立“广东纺织设计师总部基地”,通过传统商贸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向现代服务业的蝶变。如今海珠区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八成,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达51.1%。
“珠江国际纺织城是中大布市升级改造的重点项目,海珠区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建设总部基地、打造现代服务业。”广州市海珠区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位于中大纺织商圈核心位置的珠江国际纺织城建筑面积达89万平方米,集展贸商业、写字楼、商务公寓、酒店于一体,珠江国际纺织城的定位是以原有的中大商圈为依托,打造国内轻纺行业展示交易集散中心、流行服装发布中心、新产品研发设计中心和行业标准与产品检测中心,并定点引入国内外纺织行业的企业在中心开设总部。
现在的中大纺织商圈产业链经济总量已经超过300亿元,被行内称为“东方米兰”,成为引领行业升级的龙头。
“广东纺织设计师总部基地”也带动广州总部基地的发展。去年年底,星河湾集团总部、广东中烟总部等12个大型项目签约落户海珠,涉及投资超579.5亿元,其中10个企业总部将进驻琶洲,海珠区将以琶洲为核心谋划“国际展都”。琶洲“总部集群”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012年,琶洲出现了多个企业总部同时动工的场面。
如今,海珠区总部企业达85家,税收贡献占全区总额的42.6%。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1家。同时,海珠区一批传统批发市场正在向现代展贸型市场转型升级,总部经济与规模企业实现新发展,海珠区经济总量和质量得到双提升。
在广州,总部经济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这个大背景下开始逐渐兴起。越秀区一栋总部大厦的税收已超过辖区内371个专业市场的税收总和,而类似获得总部基地称号的总部大厦在越秀有6栋。去年仅这6栋总部大厦为该区创税量就占全区总税收5.3%。
受产业环境带动和广州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总部政策推动,目前,广州总部经济发展总体环境和发展能力,已连续多年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排名中位居前列,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处于“第一梯队”。
截至去年底,广州市已累计吸收224家世界500强企业。广州的总部经济发展总体环境和发展能力,已连续多年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排名中位居前列,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处于“第一梯队”。
按照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到2015年,广州将力争使得全市总部企业税收占全市企业税收总额比重达25%左右;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辐射环珠三角、泛珠三角,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亚太地区最具活力“总部经济之都”。
目前,广州已经重点规划布局了包括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等在内的10个总部经济重要功能区,为总部企业优化空间布局和发展平台。
创新驱动 文化产业成为新引擎
广州市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重要内容,尤其是广州旧城改造与“退二进三”产业升级相结合之后的新概念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也让广州经济华丽转身,正成为广州经济发展新引擎。
“TIT创意园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广州纺织机械厂,最鼎盛时期,每年的收入也只有200多万元。如今,我们自主经营的拥有4300多平方米的时尚发布中心,配置顶级、专业的灯光音响设备,为设计师、服装企业提供一流的发布场地及餐饮、酒店配套服务。保守估计一年带动经济收入1.4亿元。除了经济效益外,创意园还将带来城市社交环境的改变,生活品质的提升,将来各种大型活动的举办将使这里成为名师、名模、名流汇聚之地。”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新说。其实,TIT创意园仅仅是众多广州文化创意项目中的一个。
我们还看到,经过改造太古仓码头变成了葡萄酒批发基地、滨水电影院、游艇俱乐部等娱乐休闲场所。“现在的太古仓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市民可以来此休闲,感受老广州的码头文化,了解太古仓的历史,也可以在此看电影、品红酒,感受现代广州的都市气息。”广州港内港开发办公室主任李迎建说。
动漫产业也在广州异军突起。2009年,由越秀区动漫企业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上海娱乐传媒龙头文广集团共同打造的中国首部原创动画贺岁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上映一周后,票房就突破3000万元,成为有史以来最“牛”的国产动画影片。一批如漫友文化传播机构、原创动力、盛美数字、方块、咏声、奥飞等动漫行业龙头企业,涌现了一批优秀动漫原创作品,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有《宝贝女儿好妈妈》、《猪猪侠》、《宇航鼠》、《水果部落》等。
从“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嬗变
□专家点评
广州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南方民间智库副主席彭澎说,过去广州经济主要依靠制造业,重型化程度高,但是作为省会城市,这种发展思路没有突出其优势。《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但也给广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才能当得起“国家中心城市”?这就必须让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彭澎看来,广州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世界工厂”向“中国服务”飞跃,从“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嬗变。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意义重大。
因此从“十一五”初期开始,广州就有序推进产业“退二进三”,并不断拉开城市骨架,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功能布局,到2010年末,广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已调整为1.6:37.4:61,服务业对广州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进入以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其中会展业的发展引领全国。
彭澎认为,发展会展经济是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必由之路,广州完全有条件成为世界级国际会展城市,成为亚太地区会展中心,与美国亚特兰大、德国汉诺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总部经济的形成则标志着广州服务业辐射区有了较强的辐射力,为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服务,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构建了成熟完善的软环境。
“广州成功迈入转型升级时代,不仅要具备高端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体系,还必须具有第二产业的强大支撑”,彭澎说。他认为,广州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就为广州经济转型,建设幸福广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他看来,广州光谷从规划阶段就注重打造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整合各环节资源,使LED照明产品从研发、设计、检测、物流、营销、会展、金融、咨询等每个环节都有相关的配套服务,这也为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作出了一个成功范例。因此加强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正在成为广州产业转型升级重要内容。
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并称为21世纪的两大新兴支柱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已逐步成为各地蓬勃兴起的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面临着新一轮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彭澎认为,在广州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抓住了这个机遇,使文化创意产业上了新的台阶。
“发展创意、设计、数字为特征的高端文化产业正为广州经济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彭澎说。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