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 正文

LED照明行业打假为何屡禁不止?

2015-03-16 作者: 来源:照明周刊 网友评论: 0

摘要: LED照明虽然头顶高科技光环,但却屡屡传出LED产品质量问题不过关,而备受消费者诟病,以至于我们没有享受到节能环保的实惠,却饱尝了劣质产品所带来的苦楚。2015年消费维权年的主题是“携手共治畅享消费”,LED相关业者应该携手共治,将打假进行到底,畅享诚信消费。


  打假为何屡禁不止?五大原因解读

  相关部门组织的打假活动一刻也未停息过,但在一些地区和个别领域,假冒伪劣商品仍然不少。在照明行业,假冒伪劣产品对行业、企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而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1.造假成本低收益高。资本逐利的本性是一柄双刃剑,厂商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正是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假冒伪劣商品往往成本低、利润空间大,常常高出正常商品利润好几倍。因此,它必然会吸引逐利的制假售假者铤而走险。

  2.违法成本低。虽然法律上对制假售假者有着严厉的制裁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制假售假者并没有普遍受到应得惩罚。由于受罚的损失往往远远小于其所得,制假售假者必然会胆大妄为,潜在制假售假者也会受到鼓励,纷纷入行。

  3.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的需求,知假买假、上当受骗、购买能力弱以及求偿成本高和普遍的“搭车”心理,使得假冒伪劣商品有了生存空间和养育甚至滋生漫延的市场。

  4.市场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面对纷繁复杂的商品,广大消费者显然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难辨真伪、难识假货。当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时,一般很难做到理性拒绝,往往怀抱从众心理对待假冒伪劣商品。

  5.政府监管不到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是制假售假愈演愈烈的行政根源。地方保护主义事实上是造假者的“保护伞”,割裂统一大市场,助长不正之风,助长违法犯罪行为,破坏政令畅通,干扰公正执法,危害十分严重,正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使打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而艰巨。

  为何LED企业维权路漫漫?

  LED照明灯饰行业,重“饰”多于重“灯”,这是灯饰行业的金科玉律。众所周知,一款能满足大众审美的作品,往往能创下销售佳绩。然而,就在一些企业下苦功创新、研发新产品的同时,也有一些“搭便车”的企业通过抄袭大品牌的设计快速攫取利润。这些抄袭者常常让原创企业头疼不已。如果对侵权行为放任,只会导致抄袭者更加肆无忌惮;如果依靠司法途径查封侵权产品,然后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身利益,没个一两年工夫都解决不了侵权问题。专利权的保护的申请时间过长,程序过于繁琐,也大大滞后于企业维权需求。

  事实上,部分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的企业,采用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宣传、申请专利和维权等办法来保护企业的原创设计。但是由于灯饰款式变化快、专利申请时间过长、专利维权成本高等因素,导致有关措施没能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造成灯饰产品外观抄袭风比较严重,以致出现灯饰商铺幼稚地通过门前张贴“同行免进”的告示来防止侵权。

  LED企业携手共治,共同维护自身权利

  没有经历过专利研发的人想象不到,那些薄薄的一本证书背后,囊括了研发人员多少时间、精力、财力和不得不承担的风险。虽然目前众多企业会通过和专利研发相关人员签署的保密协议、合同约束条款等来尽量避免商业机密的泄漏,但是企业毕竟不是侦探机构,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调查一张图纸到底是如何流失的。防和躲都不是办法,提高工艺难度也只能做到提高门槛,而无法真正屏蔽抄袭现象,因此将会越来越多企业需要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诚如美国学者理纳德·玻克维兹所言:“专利战略是一个保证你可以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工具。”此言不虚,尤其是LED产业中,专利权更是国际企业巨头从事市场竞争的主要工具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和专利保护意识,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将是照明行业未来的必由之路。所以,作为企业,最好能设立专职部门,聘请专门律师、知识产权的专家与技术人员共同谋划保护知识产权,因为搞发明的不一定擅长搞保护。“李鬼”还在逍遥法外,照明企业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联合整个行业的有利机构行动起来了!

123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联系我们

  • 编辑:黄燕燕
  • 电话:020-38010241-1013
  • Email:news@alighting.cn
  • 传真:020-8527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