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彬:照明行业“拥堵”之下的彼岸
摘要: 由于“平台”不能直达用户,所以这条路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并且我预计走这条路的总市场容量大于平台化运营的总市场容量。传统照明时期占市场总容量不到2%的企业就可以引领行业好多年,LED时代能出现占市场总容量5%,甚至10%的庞然大物吗?
照明行业资深营销人 胡彬
放假这几天,出行非常不容易,我看到微信朋友圈的朋友一晒“拥”,二晒“堵”,有朋友调侃说高速公路是免费停车场。 其实,“拥堵”也是我们照明行业当下的现实状况,只不过放假出行是车与路的用户在拥堵,而当下照明行业主要是制造商在拥堵。正如中国照明学会窦林平秘书长所说,照明行业3万多家应用企业,无论从什么角度(市场)都不需要这么多企业。 前年我在韬播与姚董拍档的时候,我就留意到这一现实,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照明行业的“拥堵”呢?
针对直接做终端市场的制造企业(不包括做贴牌与做半成品的企业)来说,我认为有两条可行的路径是值得去探索的。一条是吴正喆大师提出的以共享经济出发点的平台化运营。另一条是个性化(含差异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行业现在对平台的呼声此起彼伏,其实大家对“平台”的内涵与外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我理解“平台”是一个行业属性的系统集成的管理解决方案。
不少人只将其理解为一个线上线下的销售平台,我认为针对照明行业而言这样的理解是残缺的。照明行业的“平台”需要解决很多管理问题,不仅仅只是把商品卖出去。 LED的技术特性比传统照明更容易形成“阵营”,催生包括产品在内的标准化,标准化形成规模就会影响产业链。在传统照明时代技术链短准入门槛低,技术链的整合难度远远大于LED照明时代,行业现在已经出现了专业的产品解决方案的厂商。
实体企业太多形成了行业拥堵,必将为服务业带来商机,这是很简单的商业逻辑,“平台”就是行业的第三产业。但是只有具备我定义的“平台”内涵才具有行业层面的意义,因为其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利益格局的重塑等技术手段形成对流量的掌控,从而使上游依赖。行业不少所谓的“平台”只是停留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本质还是中介,当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消失也必然失去竞争力。这是我关于对“平台”的抽象理解。
个性化(含差异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这条路径强调的是与众不同,单个企业依靠个性的绝活立身,毛利空间大,企业受订单导向。其存在三个问题:
1、订单的变化使成本把控比较难,存在潜在显性风险。
2、不具备“复制‘’特性很难形成规模。
3、个性化的技术壁垒一旦被竞争对手破解就失去优势。
由于“平台”不能直达用户,所以这条路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并且我预计走这条路的总市场容量大于平台化运营的总市场容量。传统照明时期占市场总容量不到2%的企业就可以引领行业好多年,LED时代能出现占市场总容量5%,甚至10%的庞然大物吗?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