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照明有段古 翻阅历史说说灯的故事

上传人:admin

上传时间: 2007-11-22

浏览次数: 62

  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谓之登(灯)”,这种灯,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奠定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此后经青铜文化的洗礼,由于铸造技术的提高,油灯和其他器物一样,在造型上获得重要发展,从春秋至两汉,油灯制作技术的高度发展,除了实用价值,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和其他器物一起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开始取代青铜灯。由于青瓷灯造价低廉易于普及,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的油灯开始为民间广为使用。又由于青瓷的技术特点,和这种技术相应的造型和装饰也随之出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的三国青瓷熊灯,浙江瑞安出土的东晋青瓷牛形灯,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齐瓷灯……此后,直至隋末唐初的白瓷蟠龙灯及唐三彩狮子莲花灯。除过瓷灯,新材质也不断运用到油灯的制作中,有铁、锡、银、玉、石、木、玻璃等,而且品种繁多。由于唐代经济发达,实用兼装饰或纯装饰性质的灯开始大量出现在宫廷和灯节之中,像灯轮、灯树、灯楼、灯笼、走马灯、松脂灯、孔明灯、风灯等。这些新出现的灯具有些至今还具有实用或观赏价值。

中国的灯具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分膏灯和烛灯,即后世所言的油灯和烛台;就功用而言,分实用灯(照明用)和礼仪灯(宗教仪式用);就形式而言,分座灯(台灯、壁灯和台壁两用灯)、行灯和座行两用灯。中国油灯和中国的技术文明以及造型艺术息息相关,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和审美时尚。为了消烟除尘,汉代的青铜灯加装了导烟管;为了节省燃料,宋代发明了夹瓷盏(省油灯);为了防止老鼠偷吃灯油,元代设计了内藏式灯(气死猫);为了方便实用,明清时利用力学原理制造了台壁两用灯。在审美领域,战国时期出现的人物形灯以及汉代出现的动物形灯,把一定的造型引入到灯具的设计中,使之增加了文化内涵。明清之际,还出现了青花、粉彩瓷灯,把绘画引入到灯具装饰中,极具时代特色。

与其它事物一样,油灯也有文野之分,有宫廷和民间之别,二者同样具有研究价值。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油灯,通常人们所关注的是那些墓葬出土或宫中传世的作品,它们造型考究、装饰繁富,一般都反映了主流社会的审美时尚。民间灯具一般比较朴实,但是造型又有出奇之处,表现了大众的审美爱好和功用要求。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补性。

阿拉丁照明网热点推荐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