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对不同荧光材料的敏化作用及发光机制分析

上传人:LEDth/整理

上传时间: 2014-11-26

浏览次数: 45

作者宋丹丹/赵谡玲/徐征/张福俊/岳 欣/朱海娜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发光与光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O343.3
发表刊物不详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

  引言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因其亮度高、低功耗、主动发光等优点而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下一代显示器。在掺杂型的发光层器件中,有机小分子荧光发光材料在高浓度时存在相互作用,产生浓度猝灭,使发光效率急剧降低;'而较低的掺杂又不利于器件亮度的提高。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有效实现主体向客体的能量转移,从而在保证不降低器件效率的同时,提高器件的亮度,需要引入一种合适的材料作为敏化剂。可以将从基质材料传递的能量有效转移到荧光客体中。

  张等在基质PVK与染料DCJTB体系中掺入1Wt%的荧光材料后,大大提高了DCJTB的发光强度,在DCJTB浓度0.5Wt%情况下基本上实现红光发射。但是荧光敏化剂的引入对器件的量子效率提高不大。利用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00%的磷光材料敏化荧光材料可以将效率提高很大。Forrester等将磷光材料以质量比10%掺入CBP、DCM掺杂体系中,增强了DCN的发光,同时器件的效率提高了3-4倍.相比之下,10Wt%的Alq3对器件的效率影响不大。这主要由于磷光材料可以同时利用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将能量传递给荧光发光材料!这样所有的激子都可以被利用,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目前,很多研究工作已经围绕这方面展开,主要是利用磷光材料与其他颜色荧光材料掺杂,利用磷光材料的敏化作用,提高荧光材料的发光效率,从而得到高效的白光器件。

  选择合适的磷光材料与荧光材料,要求磷光材料的发射光谱与荧光材料的吸收光谱有较大重叠。并且磷光材料的三线态能级要高于荧光材料的单线态能级,以有利于能量传递。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